人物简介:刘嘉坤,男,汉族,1954年5月出生,现任山东省临沂市平邑县地方镇九间棚村党委书记、山东九间棚集团董事长、中国经济林协会金银花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山东省金银花行业协会党委书记兼副会长。先后当选为全国劳动模范,中共十四大代表,第九届、十届、十一届、十二届全国人大代表,全国十大杰出村官。
巍巍蒙山,滔滔沂水,哺育了一代又一代勤劳智慧的英雄儿女;沂蒙大地,革命老区,涌现出一批又一批可歌可泣的光辉典范。其中有一个闻名全国的小山村、农业战线的新典型,她就是被誉为“沂蒙山区的一颗明珠”的九间棚。九间棚村有一位铮铮铁骨的沂蒙汉子、全国劳动模范、十四大党代表、连续四届全国人大代表,他就是带领广大农民脱贫致富、被誉为“金银花产业界袁隆平”的刘嘉坤。
豁出命来拔穷根
九间棚村地处沂蒙革命老区腹地,隶属于山东省平邑县地方镇。这个现有290多人的小山村,却在270多年的发展历史上,经历了不同寻常的沧桑岁月。
说起“九间棚”的来历,还有一段苦涩的历史。相传在清朝乾隆六年(公元1741年),一户刘姓夫妇逃荒躲难,来到了龙顶山上,发现有个天然石棚可以栖身,便住了下来。从此石棚当屋,石板当床,刀耕火种,繁衍生息。后来,人口逐渐增多,便用石块将石棚隔成九间,取名“九间棚”。从此,九间棚人祖祖辈辈在这里一住就是200多年,直到1963年才全部迁出石棚。
九间棚村位于640多米多高的龙顶山上,过去村里只有一条羊肠小道与外界相连,上山下山非常艰难。到八十年代初,村里多数人还未见过自行车是啥样子。有时村民得了急病,因下山不便耽误治疗的事情时有发生。刘嘉坤17岁那年,54岁的父亲夜里得了急性阑尾炎,因山高路险,夜间无法下山,等到天明送到医院救治时已为时已晚,老人在病痛的折磨中永远地离开了人世。这件事给刘嘉坤留下了刻骨铭心的记忆,也激起了他奋发图强的志气。
昔日的九间棚,荒山秃岭,缺水没电。山上的土地加起来仅112亩,零零星星却有3100多块,分布在23条山梁上。即使赶上好年景,村民也只能吃个七八成饱。村里只有一处小山泉,每当旱季,泉水稀少,村里便安排民兵维持秩序,按人口多少,用秤分水吃。旱情严重时,每户每天只能分到十来斤水。由于自然环境恶劣,村民一直过着艰难贫困的生活。到1983年,人均纯收入还不足百元,是出了名的“干山顶”、贫困村。村里的姑娘争着往外嫁,外村的姑娘不愿嫁过来。1984年,这个只有177人的小山村,就有13个光棍汉。
1984年冬,老书记刘德敬、老村长廉茂增把村党支部书记的重担,交给了培养多年的刘嘉坤。刚刚三十出头的刘嘉坤,在接任支部书记的第二天,就背了一包地瓜干煎饼,下山到外地考察去了。通过考察学习,县内外一些先进村脱贫致富的路子和经验使他开阔了眼界,更让他意识到:九间棚村要斩断穷根,就必须下定决心架电、修路、引水上山,首先改变九间棚村恶劣的生产生活条件。在村民动员大会上,他讲述了九间棚人世世代代在闭塞贫穷中受到的苦难和屈辱,讲着讲着,他禁不住声音哽咽、流下了心酸的泪水,会场上人们受到感染也大都默默地流泪。
面对贫穷落后,是坐等上级的扶持救济和社会的施舍怜悯?还是自己动手、甩掉穷帽、丰衣足食?干,还有希望;不干,只能是祖祖辈辈继续受穷。穷则思变。九间棚人决定:干!要靠自己的双手,干出九间棚美好的明天!
要想富,先修路。在老班子的支持下,刘嘉坤上任后的第一件事,就是要带领大伙修出一条通往山下的道路。新规划的道路要从悬崖峭壁上经过,再加上村里劳动力少,又没钱租用机械设备,请来的技术员因修路难度和工程量太大,劝村里趁早放弃。倔强的九间棚人受够了没路的罪,吃够了没路的苦,为了生存发展,为了子孙后代,他们别无选择,这路再难也得修!没有资金,他们卖猪卖羊卖家当,刘嘉坤当场拿出了家里积蓄的300元现金,老支书刘德敬凑了500元,60多岁的赵永兰大娘把买棺材的钱和仅有的两只老母鸡、十个鸡蛋硬塞到村干部的手里……。就这样,在刘嘉坤等党员干部的带动下,九间棚人东借西凑,凑起了17700元的修路钱!
1984年冬天,修路的开山炮炸响了。为便于管理、增加透明度,村“两委”对工程实施分段承包。党员、干部和村民一样分工,并且干最难的路段。村民如果干不了承包的路段,可以与任何一名党员、干部对换,任何党员、干部可以与支部书记对换。从1984年12月到1985年4月,九间棚党员干部带头,男女老幼上阵,亲戚朋友帮工,黑白昼夜苦干,大年三十还在工地上打炮眼、装炸药、开山放炮。当筑路工程进入最艰苦阶段的时候,刘嘉坤连续七天七夜吃住在冰封雪飘的工地上。孩子感冒发烧病得厉害,妻子哭着跑到修路工地,央求他回家带孩子去看病,他咬咬牙让亲戚帮他把孩子背到山下的医院去治疗,而自己继续带领大家伙施工筑路。
刘嘉坤作为支部书记,不仅处处带头、吃苦吃亏,有时还要忍受个别群众一时不理解、不领情的怨气。因为修路放炮,砸断了一户村民的梨树树枝。那时候,果树还是村民的主要经济收入来源,那户弟兄几个一时冲动,把刘嘉坤摁在工地上的乱石窝里揍了一顿。刘嘉坤家人听说后,委屈得流泪痛哭。几个村干部也商量着要安排民兵,教训那家兄弟几个一顿。为了九间棚村修路这件大事,刘嘉坤既没同意几个村干部以牙还牙的做法,也没在事后记恨报复那家兄弟几个,反而还按照村里的规定对砸坏的那家梨树给予了应有补偿。刘嘉坤的宽宏大量,赢得了大伙的敬重,村民们说:“嘉坤,您还不是为了咱们村吗?俺再不支持你就是孬种!”
修路工程艰巨,有的地方石崖要劈下去六米多,险要处还得筑起七八米高的石坝。可是,他们连风钻等简单的机械也没有,全靠钢钎铁锤,肩挑人抬。他们每户都承担了难以想像的重负,每人都付出了接近极限的体力。技术人员测算需要5年才能完成的工程,他们只用了5个月就干完了。1995年的春天,一条宽6米、长3500米、大小24道弯的盘山路修成了!九间棚终于通路了!当乡里的一辆大卡车,沿着新修的环山公路,试路开到村里的时候,全村人欣喜若狂,很多人激动得流出了喜悦的泪水。
就是靠着这种干劲,九间棚人用了五年的时间,干了常人十年都干不完的活。期间,全村累计集资23万元,平均每人每年出义务工310天。各项工程用掉了两万多斤炸药,压断了几百条扁担,磨秃了上千根钢钎。先后架设供电线路3000多米,修筑盘山公路3.5公里,修砌石渠3500米,开山整地500多亩,新栽果树2万多棵。通过架电、修路、治水、整山、栽果树,彻底改变了该村恶劣的生产生活条件,出现了“大路入云端,水渠绕山转,家家自来水,林果栽满山,户户电灯亮,人人笑开颜”的崭新景象,村民过上了丰衣足食的好日子。
1990年8月5日,在山东省莱西县召开的全国村级组织建设工作座谈会议上,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中组部部长宋平同志,听取了刘嘉坤关于九间棚人战天斗地、脱贫致富的汇报后称赞道:“社会主义是干出来的,共产党的威信也是干出来的!”并号召全国学习九间棚。由此,“团结奋斗,顽强拼搏,坚韧不拔,艰苦创业”的九间棚精神,传遍神州大地,九间棚由此成为新时期全国农业战线的一个新典型。
通过三十多年的艰苦创业、科学发展,九间棚村已经从昔日贫穷落后的小山村,变成了如今远近文明的小康村。2016年,全村81户290余人,人均纯收入达到21000元。部分村民建起了山村别墅,村里还在县城建设了数家企业、三处九间棚住宅小区,绝大多数村民和九间棚企业的员工住进了高档舒适的新楼房。九间棚村先后获得了“全国先进基层党组织”、“全国文明村”、“全国生态文化村”、“中国幸福村”等荣誉称号。九间棚村还被山东省委组织部确立为“山东沂蒙党性教育基地”。先后有9位党和国家领导人、120多位省部级领导、50多所大学的师生、十几个国家的国际友人、300多万干部群众和游客,来到九间棚考察学习、观光游览。村党委书记刘嘉坤先后被评为“全国劳动模范”,当选为党的十四大代表,九届、十届、十一届、十二届全国人大代表,多次受到胡锦涛、习近平等党和国家领导人的亲切接见。
研究开发金银花
向贫穷宣战的硝烟刚刚散去,九间棚人又投入到市场经
济的大潮中。1991年,他们立足山上农林果,下山进城办企业,先后在县城开办了“花岗石厂”、“工程机械配件厂”、“塑料厂”、“金银花茶厂”等企业。
为更好地带领九间棚创业发展,1997年秋,刘嘉坤做出了一个让人们意想不到的决定:他要自费到北京大学拜师求学。这个43岁的沂蒙汉子,坐进了北京大学光华管理学院的教室。对于抡惯了镢头锄把的刘嘉坤来说,面对古今中外琳琅满目、艰涩晦深的企业管理理论,简直是如读天书。然而,为了九间棚的发展、为了更好地带领群众发家致富,他必须静下心来,甘当学生,努力充电。在北大两年学习期间,他博览群书、认真钻研、虚心求教,并以访问学者的身份,完成了《贫困山区脱贫致富之路探析》研究课题,得到导师厉以宁的称赞。
学成归来的刘嘉坤,根据学到的现代企业管理知识,结合自身专业特长和家乡平邑县“中国金银花之乡”的资源优势,选择和规划了未来九间棚事业新的发展之路:一要把金银花产业做大做强,开发金银花,造福全社会;二要把家乡建设成美丽乡村,让农村成为城里人都羡慕的乡村乐园。
金银花是我国传统名贵中药材,数千年来为了保护中华民族的健康和生命发挥了重要作用。特别是近年来,在抗击“非典”、“禽流感”、“甲型H1N1流感”等严重疫情方面,金银花药效显著、大显身手,更是名扬世界。作为高效经济作物和许多地区的特色产业项目,金银花也为农民增收致富、区域经济发展做出了重大贡献。
然而,由于传统品种金银花花期分散、采摘麻烦,加之近年来人工采摘成本逐年上涨,导致金银花的经济收益逐年下滑,有的甚至到了亏本倒贴的地步,严重挫伤了广大花农的积极性,并出现了很多花农放弃不采甚至刨掉金银花的现象。多年来,鲜花采摘难题已成为制约北方道地金银花健康发展的最大障碍,人工采摘费用已成为影响金银花收益的最大成本,全国药用金银花主产区都面临着金银花生产的严重危机,急需选育和更新能够延缓开花的药用道地优良品种金银花。广大花农在苦苦地盼望着,金银花产业界的科学家和有识之士们也在千方百计地研究着,刘嘉坤更是睡觉做梦都在寻思着选育金银花优良品种的事情。
苍天不负苦心人。刘嘉坤与中国科学院植物研究所徐常青博士合作,历时13年时间,终于在2003年成功选育出金银花优良品种“九丰一号”,该品种花蕾硕大、产量高、药用成分含量高、采摘工效高、抗逆性和适应性强,经专家鉴定委员会鉴定“达到金银花育种研究的国际领先水平”,属《中国药典》规定的正品金银花,已通过山东省科技厅科技成果鉴定和国家林业局林木良种审定,在国内二十多个省市自治区推广种植10万余亩。
随后,刘嘉坤又带领九间棚金银花科研团队,在专家学者的研究、指导和帮助下,经过多年的寻找、选育、试验、对比,在2015年夏天终于选育出花蕾期超长,大白期花蕾长达10-15天不开花,好采摘,产量高,药效成分也高的金银花优良品种,经过中国科学院植物研究所、中国医学科学院药用植物研究所、北京中医药大学等多家国内权威机构鉴定检测,为“忍冬科忍冬属植物忍冬”,与北方道地药用金银花传统品种“大毛花”完全一致,属于《中国药典》规定的药用金银花。由此,将其定名为“北花一号”,寓意为“北方道地正品金银花优良品种第1号”。“北花一号”金银花优良品种,彻底颠覆了数千年来正品金银花(忍冬科植物忍冬)两三天即开花凋谢的传统特性,成为目前中国金银花改朝换代的首选优良品种。目前,已通过临沂市科技成果鉴定,并荣获临沂市科技进步二等奖。可以预言,随着“北花一号”金银花的大力推广和普及,必将掀起中国金银花发展史上的一场巨大革命,并彻底扭转北方金银花徘徊不前甚至面临危机的被动态势,出现柳暗花明又一村、品种换代大发展的崭新局面。中国金银花,以其绵延不绝的生命力,顺应潮流的使命感,与时俱进的先进性,再一次实现了梦想成真的美好愿景,为花农、为社会、为时代再一次做出了令人惊喜的重大贡献。
2015年9月24日,刘嘉坤在云南农村干部学院,面对来自全省各地的村官作了“坚韧不拔,艰苦创业”的报告。下课后,许多村官围着刘嘉坤要名片、要材料,争相合影。云南农村干部学院的领导们也大讲特讲山东人好、山东人能干,并聘请刘嘉坤为云南农村干部学院的兼职教授。刘嘉坤既深感荣幸,更感到培训教育广大村官、帮助扶持贫困地区发展任重而道远。9月26日上午,他坐在从昆明返回济南的飞机上,回想自己过去走过的不平凡道路,特别是26年来一门心思钻研选育和推广发展金银花优良品种的一幕幕往事,以及对金银花产业的痴迷研究过程,不由得心潮澎湃、感慨万千。其中,既有辛勤的汗水,也有成功的喜悦;既有来自各方面的荣誉和鼓励,也承受了许多压力和磨难;酸甜苦辣咸,可说是五味俱全。他一边回想一边琢磨,编了一首《金银花育种谱新篇》的诗歌,来表达对选育“九丰一号”和“北花一号”金银花优良品种的感想与体会:
回顾二十六年前,专家下乡来调研。
针对特产金银花,选育良种求高产。
苦心选育十三载,功夫不负诚心钻。
九丰高产又高效,利己利人利地天。
优中选优代代选,精心观察多试验。
钻研求成靠恒心,一钻又是十三年。
北花良种利大众,大众得利美名传。
这首诗歌,虽然朴实无华、文字直白,但却真实反映了他对金银花优良品种选育成功的喜悦心情和美好愿望,反映了九间棚金银花科研团队数十年来坚定不移地“开发金银花,造福全社会”的艰辛历程和坚定信念,反映了他们立足平邑、放眼全国、服务社会、造福人类的胸怀和梦想。刘嘉坤把北花一号金银花作为全国金银花更新换代的首选品种,作为贫困地区农民精准扶贫的短平快致富项目,目前已在山东省和云南省云龙县、新疆自治区喀什市、甘肃省通渭县、湖北省江汉区、河北省承德市等地推广发展数万亩,均取得了良好效果,受到当地政府部门和广大花农欢迎。刘嘉坤曾在许多场合表态,今后要把推广普及金银花优良品种,带动农民脱贫致富,造福人类健康事业,当作自己下半辈子的头等大事,作为九间棚第三次创业的核心工程,发扬战争年代革命先烈“一不怕苦,二不怕死,排除万难,去争取胜利”的革命精神,拿出当年九间棚战天斗地的拼命劲头,想尽千方百计,走遍千山万水,不怕千辛万苦,要让“北花一号”金银花种到全国的千山万峪,富裕千家万户,造福千秋万代!
为探索金银花产业发展的道路,引领和带动全国金银花产业健康发展,九间棚集团经过二十多年的努力,围绕金银花产业化发展主题,初步打造形成了金银花全产业链企业集团。
在金银花全产业链的上游,以“让全国金银花种植者都种上最优良的金银花品种”为目标,让“九丰一号”、“北花一号”等优良品种金银花,在全国各地的适宜区域推广种植100万亩,带动百万农民发家致富。
在金银花全产业链的中游,以“让国内外金银花需求者都买到最优质的金银花原料”为目标,围绕金银花的收购、加工与原材料的供应,对九间棚集团推广种植的优良品种金银花所产鲜花或干花,签订产品回收合同,实行保护价收购,并将回收的干花作为九间棚集团金银花深加工的优质原料。同时,九间棚集团还与江中集团、广药集团(王老吉凉茶)、哈药集团、鲁南制药集团等国内大型医药食品企业,建立了长期稳定的购销业务关系,为金银花干花回收流通、产业延伸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在金银花全产业链的下游,以“让全世界金银花消费者都用上最放心的金银花产品”为目标,围绕金银花的医药、食品、保健品研发与产品供应,先后投资兴建或并购了中药饮片公司、制药厂、金银花茶厂、食品饮料厂,开展了金银花等中药材提取加工、中成药生产、食品饮料开发,可生产供应600余种中药饮片、130多种中西药产品,并研发生产出金银花红茶、金银花鲜花饼、金银花茅台酒、金银花酵素等金银花系列产品,面向全国销售。
为做大做强金银花产业,九间棚先后成立了北京九间棚农业科技园、平邑县九间棚农业科技园有限公司、九间棚金银花专业合作社、九间棚金银花茶业公司、九间棚电子商务公司、北花农业科技公司、金银花技术开发公司,并购了山东岐黄中药饮片有限公司、山东大陆药业有限公司,并在全国各地成立了多家外地子(分)公司;发起成立了中国经济林协会金银花专业委员会、临沂市金银花研究院、临沂市金银花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山东省金银花行业协会。初步形成了金银花“良种研究选育——育苗推广种植——干花购销流通——药品食品研发生产”的金银花全产业链,成为全国金银花行业的领导者和整合者。刘嘉坤领导九间棚金银花研究团队,先后承担了山东省自主创新重大科技专项计划项目“平邑金银花企业研发中心创新平台建设”等多项课题研究,取得了“金银花新品种北花一号选育研究与开发”等五项科技成果,多次荣获“临沂市科技进步奖”等荣誉奖励;获得了“一种金银花高温杀青快速烘干的方法”等七项国家专利;主编出版了《金银花》、《金银花研究应用新进展》等专著和论文。鉴于刘嘉坤在中国金银花领域所做的突出贡献,他被中央电视台等有关媒体誉为“金银花产业界的袁隆平”。
乡村旅游好风景
九间棚村地处沂蒙山区腹地的天宝山区,这里山清水秀,风景宜人,有着众多的自然景观和丰富的人文景观。5万多亩果园连成一片,春华秋实,风景秀丽,尤其阳春三月,各种果树鲜花盛开,漫山遍野,铺雪堆玉,间以桃红、柳绿、松青,遍地芳菲,置身其间,如在画中。1990年春天,田纪云副总理来此视察后,称赞是“亚洲最大的天然花园”。景区主要人文景观有:九间棚旧址、龙顶山天池、北海银行鲁南印钞厂旧址朝阳洞、天宝山战斗遗址,元代道观小圣堂等;还有独树一帜的自然景观:挂心橛、双乳峰、母子山、张郎背姜婆山峰、老虎窝大峡谷、水杉林、千年藤萝树等。九间棚景区融“农业生态游、山村风情游、红色创业文化游”于一体,堪称自然景观与人文景观紧密结合的经典景区。
围绕美丽乡村建设和农业生态旅游,九间棚成立了全县第一家村级旅游公司,围绕乡村休闲度假、红色文化教育、沂蒙风情体验、生态康体养生四个方面规划发展。并在县委、县政府的支持下,整合国营天宝山林场旅游资源,强势推进了九间棚景区快速发展。九间棚景区被评为“全国农业旅游示范点”、“国家AAA旅游景区”;九间棚村被评为“全国生态文化村”、“山东省十佳旅游特色村”、“中国传统村落”。
以刘嘉坤为代表的九间棚共产党员,怀抱“忠于党,忠于人民,忠于事业”的坚定信念,以“不怕吃亏,不怕吃苦,不怕吃气”的高尚品德,以“永不服输,永不停步,永不变色”的顽强意志,带领九间棚人,艰苦创业,开拓奋进,使九间棚实现了由一个贫穷落后的小山村向现代企业集团和“沂蒙明珠”的历史转变。九间棚是共产党在新时期领导执政农村的典范。因此,山东省委组织部、临沂市委组织部决定将九间棚建设成为“山东沂蒙党性教育基地——九间棚教学点”。现在,主体场所“九间棚展览馆”,已建成布展完毕,开始接待培训学员。该教学基地的建成,将进一步扩大九间棚的影响力,促进九间棚旅游等各项事业的发展。
2012年3月7日,时任国家副主席的习近平同志,在全国人大十一届五次会议上,听取了刘嘉坤代表的发言后,对九间棚发展金银花产业和乡村旅游业的做法给予高度评价,称赞九间棚“虽然地处偏远,但风景这边独好”。2013年11月25日,习总书记在山东考察期间,再次接见了先模代表刘嘉坤。亲切的关怀,巨大的鼓舞,将永远激励着刘嘉坤,以更加饱满的热情和干劲,带领九间棚人,不忘初心,再接再厉,奋勇前进!
话语与心声
刘嘉坤书记说,要当好村干部,为了干成事,必须做到“三个好”、“三个不怕”、“三个永不”、“两个为了”。
1、三个好:思想好、身体好、家庭好
思想好,就是心眼子好,要做好人,做一个好党员,要一心想着为老百姓做好事。
身体好,有健康的身体,才能支撑完成艰难困苦的事业。
家庭好,“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家庭很重要,要得到家人的理解和支持。
2、三个不怕:不怕吃苦,不怕吃亏,不怕吃气
不怕吃苦,就得要吃苦耐劳、艰苦付出,不贪图享受。
不怕吃亏,面对好处,先人后己,宁可自己受罪,也要让别人得好处。
不怕吃气,不和群众争强斗气,能够“吃气”,是一种境界和大度的体现。
3、三个永不:永不服输,永不停步,永不变色
永不服输:九间棚到今天,发展道路,千难万险,九死一生,但是,“困难无其数,就是不动摇”!
永不停步:九间棚人,追求“美丽乡村”和“金银花产业”发展,目标远大,永远在路上!
为了不停止追求的脚步,刘嘉坤书记不停地学习新的知识 。在这里,讲一下他学习的故事:
刘嘉坤书记,原先文化程度很低,在山洞里上了3年小学,后来初中只上了3天,就因为父亲的突然去世而辍学了。 到了1997年,他感受到了因为知识的缺乏,遇到的管理和发展上的困惑。同年9月,43岁刘嘉坤,以农村支部书记的身份,来到北京大学光华管理学院学习深造。
9月1日的深夜,在北大的学生宿舍里,刘嘉坤书记辗转反侧,不能入眠,写下了如下的一首感怀诗:
我当支书十三年,历经坎坷多心酸。
扪心为何此因果,学识浅薄缺手段。
自己本是土老冒,使用人才难上难。
自我加压沉下去,不长本事不回还。
生就倔强不服输,生命不息不算完。
刘嘉坤书记养成了终生学习的习惯。他不管到哪里去,都随身带着学习的书籍,只要有点时间,他就看书学习。
在刘嘉坤书记的家里和办公室里,摆满了书柜和藏书。可以这样说,在全国的村支部书记中,刘嘉坤书记读过的书和收藏的书,是最多的之一。
永不变色:严格要求自己,不变“共产党员的本色”,不变“沂蒙山人”的本色!
4、两个为了:为祖宗争光,为后人铺路。
刘嘉坤书记说,他做的一切,为祖宗争光,为后人铺路。这是他追求事业的动力所在。
(责任编辑:admin) |